同事剛被交付一件任務,就憂心忡忡的來找我,一臉茫然的說怎麼辦;主管剛剛交付的工作,剛好是他比較沒有經驗的範疇,也還不具有足夠的專業能力,真不知道要如何完成。言談間充滿了無助感,對自己的信心也不足。

我一聽立馬告訴他,太好了,恭喜你!這位同事一臉驚惑看著我,沒想到得到的是如此的回應,都擔心無法完成任務,我竟然還恭喜他。

社會心理學家大衛.鄧寧和賈斯汀.克魯格在1999年共同提出「達克效應」(Dunning-Kruger effect),指出認知偏差,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,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。他們將其歸咎於對自己認知過程思考上的缺陷,能力欠缺的人無法認識到自身的無能,不能準確評估自身的能力。而非常能幹的人會低估自己的能力,錯誤地假定他們自己很容易完成的任務,別人也應能夠很輕易地做到。

然而,我們應如何避免陷入這種認知上的偏誤,以致無法辨識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,或是以為別人都能輕易地做好工作,導致於職場上的表現,根本存在著期望與實際之間的落差?

在大乘經典中的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》,提到六種感官認知的功能,分別為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及意識等合稱六識。前五識就如同人體的感知器(Sensor)一樣,將外在接收到的訊息傳遞到第六識(亦即意識)來做綜合分析與判斷,我們可以藉由這樣的修煉,讓自己察覺到學習的契機,才不致於產生目中無人或自以為是的態度。

 

多數人受到打擊(意識到自己的不足)時,自信心會隨之下降,在落入絕望之谷當下,卻也是準備觸底反彈的開始。我們會因此而虛心學習,從一開始的自以為是,透過六識修煉而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,隨即開啟學習之道,再依循國學大師王國維在《人間詞話》中引用三闕詞描述治學所必須經歷的三個境界,來逐一的實踐。

 

第一境界是「昨夜西風凋碧樹,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」,描述為學之道要先登高望遠,明確方向與目標後擬定策略;第二境界為「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」,原意雖是表現對愛的艱辛和無悔的付出,卻恰好可以告訴我們要成就大學問,從來就不是輕而易舉,隨便可得的,必須堅定不移,按擬定的策略,必經一番寒徹骨,廢寢忘食,孜孜不倦,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後悔。

 

    第三境界則是「眾里尋她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」,這裡很貼切的形容學習到了最後,如同一偈禪語所說「見山是山,見山不是山,見山還是山」,領悟且透徹了事物的本質,昇華到智慧達到「見山還是山」的境界。

 

這位同事最後並未因為自覺能力不足而不願意接受任務,也沒有自滿而認為小事一樁,反而認知到自己不足之處,這便是一個好的開始;畢竟他的主管也不可能交付他一件無法完成的任務,這就是一個考驗以及提升能力的機會,加上已經理解我恭喜的原因,雙眼放射出篤實堅定的神采,想必成功藍圖已經在他心中形成。

arrow
arrow

    子謙‧大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