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多久沒有提起筆,將你的情感化為文字,走筆在書信上,寄給那一位你想要傳遞的對象呢?又有多久,沒有收到親朋好友捎來的書信?在造紙術發明前後,書信的載體有何不同?又有何代名詞與優雅的稱號?
從古至今,能打動人心的還是語言文字。信是用來讀的,更是用來看的。
現代的我們,動動手指,轉瞬間,便把一段文字傳送至對方眼前,不需要等待,但只有冷冰冰固定的字型,少了手寫的溫度與意趣。而古人,殷殷期盼的書信,可是經年累月等待之後才看的到。
- 唐 杜牧《旅宿》:「遠夢歸侵曉,家書到隔年。滄江好煙月,門系釣魚船。」
千古以來,文化傳承,又有多少風花雪月、七情六慾乃至於生活中的大小事,都是透過書信來傳遞;但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,古人是利用甚麼載體,來傳遞訊息與情感呢?造紙術發明之後,得以更簡便的把文字記載下來,流傳至今,我們也才有如此多的史料一窺古人的生活與思想。
而我們現在對於「書信」早已成為習慣用語,指往來通問的信件。其實「書與信」是有區別的喔!
✅何謂書信?
在古代,「書、信」二詞有別,「書」指函札,就是信件;「信」指使人,就是送信的使者。換句話說,現代所說的書信,古時稱為「書」,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、王安石《答司馬諫議書》等。
而現代漢語中,「書」仍保留了「書信」的意思。例如「情書」「家書」等。若以價值而言,現在的書信哪抵得上古時的家書呢!
- 唐 杜甫 《春望》:「國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感時花濺淚,恨別鳥驚心。烽火連三月,家書抵萬金。白頭搔更短,渾欲不勝簪。」
書信是應用文中最常用的一種形式,因爲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,現在電子郵件、即時通訊軟體已經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,人們很少提筆在紙上寫信了。
若往前追溯,在唐宋明清乃至民國的文人圈子裡,人們用到書信,常常稱之爲「尺牘」,現代文人也用「尺牘」表示書信,但甚麼是「尺牘」呢?
✅何謂尺牘?
「尺牘」,原義是指造紙術發明之前,用來寫字的木片(木簡),因其縱長在一尺左右故稱「尺牘」。
據東漢許慎《說文解字》解釋:當時木簡有薄、厚 兩種。薄的稱作「牒」也稱「札」;厚的稱作「牘」。
✅古代信件的代稱
在古代,發明造紙術前、後,古人寫信所使用的載體有所不同。因此,信件的代稱,就會因應不同的載體而有所不同。一般稱為「書」,還有「簡」、「箋」、「牘」、 「札」、 「素」、「函」、「緘」、「啟」等。
「簡」是竹片。
簡與「柬」通用。是書信、名片、帖子之類的通稱。如「請柬」「賀柬」「書柬」等。古代在造紙術發明之前,用削成狹長的竹片作為書寫材料,這種竹片稱為「簡」。古人拿竹子當紙往上面寫字,稱之為「竹簡」。用於寫信的稱為「書簡」,指信件。
在書寫之前,要挑選青竹筒在微火上烤炙使之脫水,就是把竹筒的水份蒸發出來。經烤灼,竹筒表皮滲出水滴,猶如人體「出汗」。經烘乾的竹簡易於書寫,且不易為蟲蛀。故稱經烘烤處理過的竹簡為「汗青」,引申為書冊、史籍。
宋 文天祥在《過零丁洋》裡的名句:「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」,此句中的汗青即為竹簡。
留言列表